半岛怎么走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半岛怎么走 > 新闻动态 >

央视剧评|《阵地》:一曲浩气长存的文化抗战正气歌

发布日期:2025-10-11 23:02    点击次数:110

  

在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家、戏剧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田汉、艾青、徐悲鸿等等,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创作的一系列传世之作,在中国文艺发展史册中熠熠生辉,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高峰。

今天,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依然在广大文艺爱好者中广泛流传,并深受大众喜爱。

但是关于他们在血与火的抗战岁月中,以笔为枪、坚守文化抗战阵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为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奋斗与牺牲,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还知之不多。

近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电视剧《阵地》所讲述的就是关于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们在国破家亡的悲惨时刻,奔赴文化抗战阵地,以他们的热血与才华,唤起民众,共筑抗敌御辱的精神文化长城的故事。

这部剧深入开掘抗战题材文艺创作的历史内涵,突出了文化在抗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填补了文化抗战题材的空白。

展开剩余83%

与以往抗战题材多聚焦于战争、战役、战场等军事斗争的内容不同,该剧主要以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首次全景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由我党组建起的一支与军事抗战相互呼应的文化抗战大军在全民族抗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上海、武汉相继沦陷后,大批文化艺术界名人来到桂林。

李克农、夏衍等中共骨干也同时南下桂林,他们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复刊《救亡日报》,广泛团结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倩等百余位文化、教育、艺术界精英,以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

这支汇聚了当时全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名人组成的“文化大军”,高举文化抗战的伟大旗帜,坚守文化阵地,用他们的才华、热血与生命,绘就出了一幅中国文化抗战的历史画卷。

该剧以基本的纪实性手法,真实再现了这段文化抗战史,以更加宽广的创作视野,写出了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所凝聚而成的文化力量,以及由此而构建起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长城。

它既是抗战胜利的力量所在,也同时映照出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道路与方向。

《阵地》正是以这种新的历史视角和文化视角,将中国的抗战史、文化史和文艺家们的个人命运史融为一体,让抗战题材的文艺创作,有了更加宽广的书写内容与历史内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剧中,诗人艾青以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诗句,道出了所有奔赴文化抗战阵地人们的共同心声。

该剧以群像塑造手法,集中刻画了几十位在中国现代文学、新闻、出版、音乐、美术、戏剧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名人形象,展现了中国文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家国担当与人格风骨:

教育家陶行知在日寇对桂林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坚持“岩洞教育”;

郭沫若在抗战爆发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国参加抗战;

音乐家张曙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寇的轰炸中不幸父女双亡……

这些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和艺术家们的感人形象,在剧中共同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文化抗战的正气歌。

抗战中激发艺术才华,战火中淬炼出文艺作品。

文化抗战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文艺家们能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身许国,更在于他们能以笔为矛,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来鼓舞大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斗志。

《阵地》中以较大笔墨,讲述了几部影响巨大的抗战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以及在经历了战争的实际考验和锻炼之后,艺术家们的思想升华和艺术观念的转变。

夏衍结合抗战实际生活的经历和所思所感创作的话剧《一年间》,描写了一个家庭在战争中所经历的命运变故,其在重庆和桂林上演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家王鲁彦在残酷的抗敌斗争面前,重新校正创作方向,改变了以前“书斋式”的写作风格。

田汉的剧本《秋声赋》紧扣现实,讲述了一群青年参加抗敌斗争的故事。

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但在抗战中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让艺术家们看到了文艺只有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艺术能量。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阵地》不仅是一部抗战题材剧,而且也是一部具有记录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史意义的作品。

同时也能让今天的观众,进一步认识文化的价值与力量,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珺

责 编丨罗石曼

发布于:北京市

Powered by 半岛怎么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